死因研訊|婦主動脈剝離送院翌日亡 專家稱死亡率達5成

社會

撰文: 梁錦麟

發布時間: 2024/06/04 17:42

最後更新: 2024/06/04 18:47

分享:

分享:

專家證人譚廣明今於死因庭作供。梁錦麟攝

57歲家庭主婦於2021年因心口痛送往瑪嘉烈醫院,翌日宣布離世,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帶心包積血。死因庭今(4日)續研訊。法醫供稱,死者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心包積血,屬自然產生的疾病;專家證人供稱,每1,000名病人中,有5人主動脈撕裂,當中有1人死亡,又指即使及時發現,主動脈撕裂的死亡率亦達致5成,以及急性心臟病病人的病情轉變可以非常快,在國際指引下,被懷疑有心臟病的病人需要接駁心臟監察儀器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女死者潘玉玲,終年57歲,生前患有子宮內膜癌,因心口痛於2021年12月4日送往瑪嘉烈醫院,翌日離世,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帶心包積血;聆訊不設陪審團,醫管局被列作有利害關人士,由大律師馮國礎代表。

法醫鍾雅如供稱,解剖結果顯示死者心包腔內有300毫升血液,近主動脈根部有血管內膜撕裂,冠狀動脈沒有閉塞,未發現有心肌梗塞,死因為主動脈撕裂剝離致心包積血,是身體自然產生的疾病。

專家證人、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廣明供稱,死者入院後左右手血壓有異,而且由X光檢查中可見死者縱隔腔相距大,這均是死者有主動脈撕裂的提示。

譚又指,當時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房均沒有明確為死者作特別檢查,然而大動脈撕裂死亡率高,即使院方及時診斷,對病者的存亡率亦未有太大幫助。

譚指,死者住院時缺乏心臟監測,以及恆常心電圖等,又指是次入院所照的X光片與過往有大分別,若對比早前死者所照的X光片,會令診斷更準確。

被問及若及早發現大動脈撕裂會否改變死亡率時,譚指若及早發現,死亡率仍可達致5成。譚又指,急性心臟病病人的病情轉變可以非常快,在國際指引下,被懷疑有心臟病的病人需隔每3至4小時就驗一次心酵數,以及接駁心臟監察儀器。

譚續指,在當時急症室醫生的診斷下,死者應接駁心臟監察儀器,但強調不會「責怪」當時醫生未有診斷出大動脈撕裂。譚指,大動脈撕裂比急性心肌梗塞罕見,很多時須依靠醫生的臨床診斷。譚指每1,000名病人中,有5人主動脈撕裂,當中有1人死亡。

瑪嘉烈醫院健康服務助理衛錦櫻供稱,她於2021年12月5日凌晨2時左右替死者量血壓,至清晨6時再替死者量血壓,發現死者沒有血壓,遂通知護士譚桂芳;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譚桂芳供稱,她得悉死者失去心跳後與同事進行搶救,醫生黃婷欣隨後加入;時任瑪嘉烈醫院內科病房的醫生黃婷欣供稱,她曾參與搶救死者,並為死者注射了11劑腎上腺素針,最終宣布死亡,黃指未看到死者有任何疏忽照顧痕跡或外傷。

聆訊明(5日)續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 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】  【職場智慧求生術】